权威解读“16条”⑥丨十堰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搭建专业平台 提供特色服务

——我市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认真落实《关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推动经济稳健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搭建专业化平台,提供特色化服务,优化工业互联网生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日前,市行政审批局(市政务服务与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三大产业生态圈蓄势待发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字化转型怎样为实体经济发展赋能?

陈瑛介绍,目前我市三大产业生态圈蓄势待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成为主攻方向。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十堰经开区智能网联“车、路、网”协同工作方案。大力支持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建成完好率中心,率先在危化品车、高端物流车上搭载车载视觉、雷达等感知系统,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新车装配率达90%以上。

全域智慧文旅产业实现新突破。市文旅体投集团搭建十堰智慧文旅平台,与10家平台公司、4家通信运营商、7家银行在互联网整合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上线文旅平台“游仙儿”,以精准的小场景应用矩阵为切口,满足市民“食住行游购娱”需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大力谋划建设“武当山智慧旅游运行中心”,以数字化、智慧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生态产业形成新规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吸引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抢滩十堰数字产业市场,4家通信营运商以多种方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亿脉科技、寸宇、玖偲创客、十团网、小蜜蜂电商等一批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先后成立十堰智慧城市建设产业联盟、十堰市数字产业联盟、十堰数字经济研究院。

图片

双星东风工业4.0智能化工厂。

打造装备制造新型产业生态圈

图片

图片

图片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我市将从哪些方面支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陈瑛表示,我市将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形成“十堰智造”品牌,打造区域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样板。大力支持机器人柔性化焊接工作站、汽车总装输送线、智能型感应热处理生产线等研发和制造。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化制造优势企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数字制造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配套支撑能力和制造业融合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制造两化融合示范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落地。实施“万企上云”工程,做好上云企业培训和奖补资金发放工作。着力打造更具活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向全省、全国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陈瑛介绍,我市将重点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完善新型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打造生产单元广泛联接、信息(IT)运营(OT)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应用高效赋能的先进工厂。对获省级认定的5G全链接工厂,每家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总部(含研发总部和区域总部)新落户的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等数字化龙头企业,按上限标准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对新引进的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数字经济类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支持,各县(市、区)按照“一企一策”的方式落实产业用地、专项激励政策。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工业机械臂等正协同制造,智能机器人成为提升产品质效的主要力量。

全力推动智慧城市2.0版建设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瑛介绍,目前,我市智慧城市三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已形成(武当云存储和计算支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城市大脑)的基本框架,实现智慧城市从“0”到“1”的1.0版本建设目标。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全力推动智慧城市2.0版建设。

陈瑛表示,十堰智慧城市2.0版将进一步加深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性认识,完善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强化项目建设拉动作用,推动市场主体和公众共建共享,共同缔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宜商的城市环境。

图片

在五堰邮电街中国电信营业厅二楼,一名顾客正在体验5GVR技术。

短评
拥抱数字经济蓝海

杨超

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产物,数字经济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我市出台的“16条”中,提出了一系列激励引导数字经济发展的举措,干货满满、力度空前,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

数字经济是提质增效的新变量,是转型升级的新蓝海,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能否及时搭上数字经济这趟高速列车,关乎高质量发展、关乎城市未来。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数字经济与各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我市汽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让老基地焕发新活力。将大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资料,进一步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丰富数据供给,持续为“一主四优多支撑”优势产业赋能,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深化改革,打破信息“孤岛”,拔掉数据“烟囱”,推进各类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整合利用,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优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