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胡家营镇大桥村二组(奥家湾安置区)集中安置了全镇15个村的易迁安置户,是胡家营镇规模最大的安置小区。该小区常住人口60户142人,安置群众来自不同村落,出现融入难、治理难、管理难的困境。近年来,为摆脱困境,共同缔造试点工作组充分运用“五共”理念,推动干群齐心共建,实现小区“四变”焕新颜。
变“各行其是”为“互融互通”
“在本村的安置区,居民每逢婚丧嫁娶,都有邻里互相帮衬,我们的小区为何人情冷漠,互不来往,还经常为抢占公共资源发生争吵?”,在走访过程中,来自洄水沟村的群众这样抱怨。为扭转这一局面,试点工作组扎实开展全覆盖入户走访。建立共性问题诉求8件,个性问题诉求6件,即知即办问题诉求2件。
小区居民从偏远的村落集中安置到集镇,从平房到楼房,多数村民仍保留着独门独户的生活习惯,习惯于将柴火、煤气罐、大件生产工具等杂物堆放在房檐下、楼梯道、楼下小广场等公共区域。既影响了小区的公共环境卫生,更影响了居民出行安全和消防安全,相互挤占生活公共空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另外,居民本就来自不同村,年龄、家庭结构参差不齐,交流起来有困难。
试点工作组进驻后,通过召开场院会、小区议事会等方式,让群众“打开天窗说亮话”,有隔阂摆到台面上议一议、有意见当面说一说,让小区理事会来评理,小区居民逐渐熟络起来。
变“脏乱差破”为“洁净美安”
小区中央有一块空地,附近楼栋居民把空地开垦成了菜园,一到夏天,在菜园子里翻土、施农家肥,味道大、苍蝇多,环境卫生脏乱差,村民常因私占公共空间种菜产生矛盾,小则吵闹大则报警,邻里关系紧张。
“有一次节假日,一天报了3次警,我们成了出气筒。”出警的镇派出所民警至今记忆犹新。
“经常有人把井盖掀起来舀粪浇菜,又忘记关闭井盖,小孩子不慎掉进去该咋办?”居住村民很是担忧。
“荒田无人耕,一耕有人争”。试点工作组入驻后,决定同小区理事会一起来个“釜底抽薪”,从根子上解决问题。通过入户宣传共同缔造理念,召开10余次院场会协商,11户种菜的居民一致同意舍弃菜园子,不再耕种,并利用空地修建小区活动广场,不再让群众因私占乱种起争执。
共同缔造试点推进以来,大桥村二组(奥家湾安置小区)回应群众诉求,由小区理事会唱主角,以群众为主体,对22处下水管道井盖设施进行全面加固更换,全覆盖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小区由以前的“脏乱差破”变得“洁净美安”,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让群众拍手称好。
变“一旁观看”为“一起共建”
“年轻时我交公粮、在村里做义务工。现在60多岁了,不向政府要钱要物已仁至义尽。你们让我投工投劳,我干不了。”村民何大爷对义务投工投劳颇有意见。
“作为易迁安置户,捐资捐物助力小区共建或许存在难度,但投工投劳我们义无反顾。”小区理事会成员杨青山在动员大会上郑重表态。
“村民选举我为小区理事长,我将认真履行责任,用好个人资源,发动本土成功人士捐资捐物,助力小区共建。”小区理事长章国在居民大会上慷慨陈词。
10月8日,大桥村二组(奥家湾安置区)启动村民活动广场建设。
“别人能干,我也干得了。”对义务投工投劳颇有怨言的何大爷在众人的劝说下也加入了小区共建行列。
在共同缔造工作推进过程中,小区居民累计投工投劳300多个工时,胡家营籍企业家累计捐赠水泥、砂石料等物资价值30余万元,并免费提供工程机械参与小区建设,营造了人人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的良好氛围。
变“一盘散沙”为“和谐善治”
“我们又不是一个村的,彼此又不熟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小区多数居民都是这样想的。
为了凝聚小区居民合力,试点工作组以8栋居民楼为单位,通过居民推荐或自荐、居民会议推选、无记名投票等程序,将优秀群众骨干推选为各类组织的负责人。试点以来,发掘群众骨干21人、“挖”出有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小区楼栋长8人、4名党员中心户长,引导居民组建了妇女小组、卫生评比小组、兴趣爱好小组等自治性组织。
推行“书记包保”制度,15名村党支部书记联系包保来自本村的居民,实现了108户居民包联全覆盖。
夜幕降临,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能歌善舞的居民在新建的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一盏盏新装的路灯发出点点星光,照亮了外出归家居民的幸福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