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双集中”推进大型易迁安置区 就地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十堰市郧阳区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及湖北省实施方案,以万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青龙泉社区为牵引,按照“政策引人、产业留人、功能聚人、平台育人”思路,推动城镇和产业“双集中”高质量发展,加快人口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社区面积由1.87平方公里增长至2.53平方公里,社区人口由1.5万人增长至1.9万人,人均收入由2018年的3980元增长到2023年的19050元,社区就地融入城镇化案例被工信部纳入《韧性城市规划研究》一书。

坚持因人施策,提高人口集聚力。一是针对18个乡镇243个村1.5万贫困群众搬迁需求,创新跨区域集中安置方式,按“交钥匙”标准在县城规划区建成集居住生活区和产业园区于一体的青龙泉社区,建设房屋165栋,一步跨越、直接搬进城,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二是针对社区搬迁群众人口自然增长住房需求,制定《关于支持青龙泉社区建设韧性社区的实施意见》,盘活安置区闲置房屋资源,由社区提供房屋供租赁或按成本价购买。三是针对其他安置区搬迁群众新增住房和置业需求,出台《郧阳区推进就地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在社区或县城规划区购买商品房可享受5㎡/人的赠送面积,单户赠送面积最高不超过25㎡,同时为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提供奖补资金。目前,社区又新建安置房屋6栋384套,303户1021名搬迁群众在社区租房买房,136名外来人口到社区定居置业。

聚焦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吸附力。一是提档升级特色种植业。坚持产城融合、两区共建,提档升级安置区1250亩高标准香菇种植基地,发展香菇600万棒,共建食用菌校企联合中心、香菇交易大市场、菇菌园体验馆,新建8.1万平方米的香菇全链条产业园,开发优质菌种、菌菇饼干、菌茶生产线,带动3500余人增收。采取“飞地”园区模式,在邻近安置区的罗沟村,引进鑫榄源、金水源、绿鑫林业等公司,投资建设油橄榄、名贵珍稀中药材及高效经济作物种苗繁育基地,让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仍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四季可务工、门口能就业。二是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引进亚洲最大袜业公司——上海中昊针织公司在社区建设棉伙棉伴工厂,在一期4万平方米袜业车间、1651台袜机的基础上,追加投资5亿元,新建二期工厂,加装袜机1000台,目前年可生产袜子3亿双,产值提升至10亿元。三是培育壮大商贸服务业。推动电商物流、副食餐饮、家政维修、银发经济等商贸业活跃发展,打造集商业服务、餐饮住宿为一体的6000平方米大型商业综合体,并配套3.6万平方米大型智慧物流园。搭建双创孵化中心,建设小微产业园,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培育本土技术员128名、机修工挡车工100余名,孵化草根电商主播23人,120余名群众在小微产业园、双创中心自主创业。开发社区“零工超市”,1230位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通过零工超市实现兜底就业。

突出宜居韧性,提高社区承载力。一是推动城区配套设施延伸覆盖。升级完善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设施、防洪排涝设施、充电监控设施等,城区自来水、电、天然气、路、5G网络直达社区,青龙泉公交车、共享单车10分钟内可到城区。二是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将郧阳区重大疾病救治基地和杨溪铺镇卫生院、中心学校迁入社区,与北京市东城区共建教联体,与郧阳区人民医院共建医共体;统筹社区爱心食堂、老年人活动中心、四点半学校资源建设养老综合体;在社区建成杨溪铺镇综合服务中心,60余项高频服务事项一站办理,群众入学、就医、养老、政务服务等不出社区。三是增强宜居社区安全韧性。配套建设警务室、信访超市和专职消防应急救援队伍,防范化解消防安全、禁毒防艾、矛盾纠纷等风险。搭建“智慧社区”平台,接入应急管理系统、卫生健康地图,实时监测645户特殊群体家庭“一键呼叫”“烟感报警”“燃气报警”装置和203名精神障碍人员定位手环,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开展共同缔造,提高群众互融力。一是共建治理体系。纵向建立“社区党委+4个小区党支部+8个楼栋党小组+105名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横向成立15个群团服务组织和12个志愿服务组织,确保每一名居民至少加入一个组织。创新“365”社会治理模式,社区89%的干部从社区群众中产生,277名社区群众成为“三员三长”践行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调矛盾、管治安、查隐患、防苗头等“六查六防”工作。二是共管社区事务。制定《居民公约》,实行“共管物业、共享服务”,成立自主物业公司,物业服务费降低80%,缴费率提升至98%。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集资出力修建便民游步道18条,投工投劳修建生态树池2138个,有效激发搬迁群众和安置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共享幸福家园。建立61个香菇生产互助组,成立民俗、乐器等15个群团协会,组建“守望平安”“心灵解语”等12支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民俗文艺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互助,持续选树先进党员、创业模范、十星级文明家庭,加快身份、文化、情感融入,搬迁群众开始不想来现在不想走。

(作者:戴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