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十堰这条“生态农业之路”...

十堰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绿色
是十堰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近年来
我市立足
“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
的基本市情和最大实际
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走出了一条
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低碳农业农村
现代化发展之路

图片

牢记殷殷嘱托

综合治理小流域 扛牢护水责任

十堰被称为“北方水井”。截至6月中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累计向京津冀豫26座大中城市、1.08亿北方人口安全输水超650亿立方米。

图片

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近年来,十堰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好这一库碧水”的殷殷嘱托,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载体,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水护水作为“天大的事”,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出台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1+7”实施方案;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票否决”等制度;健全四级河湖长制、林长制、链长制和支沟分片包干治理机制,市级领导分别联系14条河、14个重点林地、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41条小流域和支沟。

图片

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


全面落实“十年禁渔”,拆除库区网箱18.2万只、库汊围网21.9万亩,5万渔民“洗脚上岸”,关闭转产规上企业561家;成立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建立卫星看、监控盯、水上巡、岸上查协同发力的水质智慧监测体系,系统性、体系化推进节水爱水护水,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或优于Ⅱ类标准。


图片

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


在省划定十堰二级流域片区基础上,科学划定10个三级流域片区、23个四级管控单元,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加强负面清单管控。坚持市抓示范、县抓试点、以城带乡,在抓好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试点的基础上,复制推广试点经验到41条小流域和支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各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统筹发展,茅塔河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以上,27个省级及以上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图片

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
在全省率先出台《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市化肥使用强度由2015年的15.8公斤/亩降至目前的10.98公斤/亩,农药施用量连续11年负增长,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35.1%和37.1%,从源头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13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68家秸秆利用市场主体,加快提升粪污处理装备水平,通过与种植基地合作等方式打通粪污还田渠道,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配套率由2018年的69.42%和62.61%,提高到现在的88.99%和99.75%。

图片

十堰市郧阳区龙泉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做好“六件事” 建设和美乡村

7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以《让乡村和美“可感”更“可及”》为题发表长篇通讯,着重报道十堰市以农村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养老中心、托幼服务、农村公路建设等“六件事”为抓手,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图片

《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近两年,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共同缔造理念,坚持从小切口入手,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六件事”,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围绕“农民用得上、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服务可持续”目标,紧盯厕所、污水、垃圾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和难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推行“三格化粪池”改厕模式,累计建设改造农村卫生厕所52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以治污“小成效”推动乡村“大变样”,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无动力、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2%。创新垃圾分类“两类四分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100%。完善农村安幼养老体系建设,建成养老互助照料中心1200余个、托幼中心232个。

图片

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公厕干净整洁。

图片

茅箭区大川镇垃圾分类亭。
推进农村供水提标升级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7.91%;投入2.59亿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9%;提档升级农村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441公里,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个;聚焦农产品上行变现,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重点集镇5G信号实现点状全覆盖。

图片

乡村公路助力茅箭南部山区产业发展。刘昆 摄


图片


“四好农村路”将村庄、茶园、油菜花田串联起来。(资料图片)

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十星创建·新风十堰”品牌,全市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1.8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4.89%。探索竹山县“十星创建”、竹溪县“家规家训进万家”、房县“人情新风”等乡风文明做法,开展移风易俗活动1.5万余场次。我市乡村建设“六件事”做法被原国家乡村振兴局刊发简报全国推广,《半月谈》杂志专题推介。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度、公共服务的便利度、人居环境的舒适度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全面增强。

图片

竹山县“争创十星级文明户”
拓宽生态变现之路
绿色生态农业 助推农民致富
十堰“九山半水半分田”,耕地资源较为匮乏,却坐拥优越的山水、生物资源。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近年来,我市锚定湖北省委赋予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坚持绿色兴农、生态富民,全链条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黄酒、木本油料、设施渔业等生态低碳产业,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输出地”。市政府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强龙头、壮链条、建集群,推动绿色农产品高价值变现。2023年,全市农业六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26亿元,42万农户通过发展产业户均增收7000元。

图片

农副产品展销 通讯员袁平凡摄
开展“水稻+”“渔业+”“猪—沼—茶(烟)”试验示范,推进种养循环。食用菌产业探索出“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燃料—肥料”“菌草—食用菌—有机肥—菌草”等循环利用模式,开拓节本增效新路径。
大力发展生态设施渔业,推广工厂化循环水、陆基高位圆池、“零排放”圈养等现代养殖方式,全市设施渔业总规模达204万立方米。我市被评为“全域生态低碳茶认证先行区”,入选全国唯一地市级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区试点。

图片

推行生态养殖,发展现代设施渔业。
同时,我市以武当山、丹江水为媒,促进水与茶、水与鱼、水与食用菌、水与中药材等融合发展。
武当山“师傅的山”、竹溪桃花岛等一批乡村精品特色民宿竞相涌现,郧阳区香菇产业园、东方橄榄园、竹山五福龙井综合体等乡村旅游景点加速形成,业态不断完善,吸引附近群众就业,实现群众在家门口致富愿景。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次为744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558亿元。

图片

“师傅的山”精品民宿。

图片

郧阳区香菇小镇。
好山好水,是绿色资本更是金字招牌。我市立足“中国第一好水”长好菇、产好药、出好茶、育好树、结好果、酿好酒,打响区域公共品牌,完善“从标牌到品牌、名牌、王牌”的梯次培育机制。

图片

发展“香菇+葡萄”等生态立体产业。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发水资源、做好水文章,打造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符合水源区要求的新兴产业。引进农夫山泉、VOSS矿泉水、燕京啤酒、北冰洋汽水等国内外知名水企,深度开发优质淡水资源。2024年上半年,全市绿色食品饮料产业综合产值达437.3亿元,同比增长10.5%。

图片

依水而建的丹江口市农夫山泉新厂区 周家山 罗静 摄
盘活闲置或低效开发的自然资源。丹江口市、竹溪县率先建立“两山”平台公司,通过颁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两山”银行卡等方式,推动碎片化生态资源的集中收储、规模流转和专业开发。其中,丹江口市通过对闲置、零散资源收储转化,已整合资产价值61.4亿元。对全市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等进行清查核实,登记入账,采取直接运营、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盘活村级闲置资产。截至2023年底,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19亿元,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76%。

图片

   湖北新闻聚焦十堰 “两山”经验。
此外,加快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创新推出“绿色发展贷”,市级财政每年统筹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与金融机构合作按10倍放大,撬动金融资源精准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全市先后推出“碳林贷”、取水权贷、排污权贷等绿色贷款,把生态资源转化成绿色资本。

图片

八仙观云雾茶园。

图片

张湾区黄龙镇回龙村。

图片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

图片

竹溪县龙坝镇肖家边村。

强国必先强

农强方能国强

站在新起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迎来

接续奋进的又一征程

让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共同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