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点名十堰!因为这“六件事”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地处秦巴山区的湖北省十堰市
2020年年底实现456个贫困村出列、
8个贫困县(市、区)摘帽
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
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如何发力?
今日
《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
《让乡村和美“可感”更“可及”
——湖北十堰乡村“六件事”
搭上和美“直通车”》的报道

图片

让出行更方便,让环境更美好,让留守老人、儿童得到照料。十堰市以农村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养老中心、托幼服务、农村公路等“六件事”为抓手,让和美乡村建设可感又可及。

急难愁盼,是槛也是门

“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方便!”房县上龛乡范家垭村800多名村民,首次享受到家门口的便捷。村民刘祥鹏说,政府打通了3.5公里的断头路,村里的岩蜂蜜、黄酒、豆豉等土特产销往神农架景区仅走30多公里,过去得绕道120公里。

图片

范家垭村公路。
“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学!”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认为,“闯出一条新路”在某种意义上比“杀出一条血路”更难。
他透露一个细节,当地在制定乡村振兴的发展方案时,32名市“四大家”领导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大调研、大走访,以盘清农村振兴的堵点在哪儿。收集上来的6.8万件问题线索,80%都是养老、托幼、农村公路、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六件事”。

图片

范家垭村。
这些急难愁盼,理不顺就是振兴的槛,办好了就是和美的门。变“槛”为“门”,一系列革旧创新、突破自我的变革,在十堰农村展开。
为破出行藩篱,十堰投资15亿元,打通“断头路”89条286公里;新建扩建农村公路1300公里、公用充电设施6350个,建成村级邮政快递服务站点1746个,实现路网互联、产业路网互通、村组路网互接。为解留守焦虑,全市建成农村养老互助照料中心1200多处,托幼中心232个。为净村居环境,投资2.97亿元,新建改建农厕15580户,配备垃圾分类桶35000余组;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077座,污水处理率达到52%。

图片

乡村公路助力茅箭南部山区产业发展。刘昆 摄

图片

郧阳区柳陂镇充电站。

图片

堰市快递物流产业园快递分拣中,助力农村寄递物流发展,便利村民生活。

修路、改厕、养老、托幼、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六件事”解决农民愁盼,让乡村和美可感可及。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彭艳介绍,当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扩面,巩固提升寄递物流体系、充电桩进村、公益性生态公墓等乡村建设“六件事+”,进一步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图片

郧西县羊尾镇板桥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图片

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托幼中心。

图片

茅箭区大川镇垃圾分类亭。

图片

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公厕干净整洁。

图片

郧阳区污水处理厂一角。
要“颜值”,还是要“产值”?
  十堰急需“产值”:这里聚老少边穷库于一体,80多万贫困群众刚刚脱贫摘帽,因灾、因病、因产业、因市场等返贫风险犹存。不发展,群众无法根除贫困。十堰更要“颜值”: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汉江水滋润着沿线京津冀豫26座大中城市,影响着1.08亿北方人口生活品质,保护生态压倒一切。

图片

乡村变“景区”。潘世新 颜以众 摄

  “颜值和产值,说到底就是农民增收和农村减污。”处理好这对矛盾,十堰舍得投入,更舍得下力。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如何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库区?今年,十堰按照因地制宜、节约集约原则,在坚持不懈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同时,持续推进乡村“污水零直排”行动。

图片

无人机和巡逻快艇相互配合,共同守护一库碧水。刘旻 摄
  走进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狮子岩村,村居错落有致,河道澄澈明净,优良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村民魏庆华正在村里新建的便民洗衣房清洗衣物。“以前洗衣服都是在河里洗,夏天热得很、冬天冻得很。现在洗衣服不用到河里去了。”魏庆华说,“洗完衣服的水直接排入了收集池,水通过沉淀池之后排入人工湿地,处理后循环利用。”

图片

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狮子岩村的桃花岛。
  便民洗衣房为村民们提供了方便,更保护了水质。丹江口市还探索了农村生活污水“两黑三灰”治理模式,进行“五水共治”,即厕所、粪便为黑水,洗澡、淘菜、洗衣服的水为灰水,把村民家中的污水细分过滤后集中处理。

图片

狮子岩村推进污水净化,提升乡村水质。

  政府出钱,农民投劳。乡村建设“六件事”,十堰将一半的精力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要有全国视野,全局观念,行业高度。”十堰市市长王永辉认为,十堰的乡村振兴必须融入国家南水北调战略,“现代农村”与“生态乡村”必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图片

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全景。

沙沟,一个十堰最偏远的山村,正是这种“大局观”的生动注脚。沙沟村推行垃圾分类,开始农民很抵触。“农村嘛,搞个啥垃圾分类?”从陕西嫁到郧西县沙沟村的陈颜云,起先不理解,认为村里“闲得慌”。村里购买了近800个垃圾桶,每户分发绿色、灰色各一个,分别装“会烂”“不会烂”垃圾。会烂的成为有机肥还田,“不会烂的”细分为“能卖的”“有害的”“能烧的”交给专业机构处理。

图片

郧西县关防乡大代表召开院落会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垃圾统一处理后,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沙沟村每年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沙沟之变的内核,在于减污和增收的兼顾。依托水文环境和风土人情,当地打造生态田园体验项目,生态种养基地扩大到100余亩,亩产值突破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37万元。沙沟村支书卢从信说,沙沟的振兴是符合十堰实际的振兴,是接“水源区”地气的振兴。

图片

沙沟村田园美景。
以“六件事”为抓手,开局乡村振兴,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增长方式接连出现漂亮转身。
  讲“颜值”:十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2%,大大高于全国30%的平均线,传统旱厕占比已下降到2%以下,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3.4%,每年向华北输送I类水70多亿立方。论产值:去年农民人均收入1.5万元,增长8.2%,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47亿元,增长23%。
  解决“颜值与产值”焦虑,乡村建设“六件事”成为最大民心工程。

变“干部端菜”为“群众点菜”

  可感可及的乡村建设“六件事”,如何实现可持续?十堰给出的答案是与村民共建共享。

图片

工作人员为独居老人调试”一键通“手表。
竹山县擂鼓镇擂鼓村的养老院改造,就是在村民脸红脖子粗的争论中统一的意见。政府想建养老院,方案交由村民讨论后,群众提了30多条修改意见。群众的建议有没有人听?记者来到擂鼓村,看到养老院老人都戴有养老手环,可随时向村医、网格员以及家属发送求救信号。院长周克兵说,村民的意见一一吸收。

图片

竹山县擂鼓镇西河村为独居老人安装“智慧助老一键通”。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十堰把乡村建设“六件事”的主动权交给群众,来一次治理模式的变革。
  “严格遵守村规民约,加5分;垃圾分类积极参与,加5分;每月房屋环境卫生评比,优秀者加10分……”近日,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开展积分制评比活动,为每一位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活动的村民计算积分。在村“共享超市”,货架上摆满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村民仅需利用积攒的分值就能兑换相应金额的物品。

图片

谭家湾镇黄畈村村民用积分兑换了洗衣粉、醋。

  厕所怎么改?公路怎么修?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拉家常、问建议。十堰市农业农村局提供资料,各级党员干部下基层累计收集交通、托幼、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的问题
6.8万多个、解决6.3万个。不单纯计较GDP,多琢磨社会的和谐指数、幸福指数,体现农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共建共享理念推动乡村建设“六件事”,带来农村诸多变化。

图片

紫霄村召开发展院落会。

图片

元和观村召开“庭院会”。
  人居环境之变:“三乱两脏”变“文明乡村”。农村过去因垃圾乱丢、污水乱排、杂物乱堆而被嫌弃。如今,村容村貌提升,十堰全市有7个乡镇、13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23个乡镇、56个村获评省文明村镇。

图片

竹溪县中峰镇。

图片

郧阳区杨溪铺镇。

图片

张湾区黄龙镇回龙村。

图片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

图片

竹溪县龙坝镇肖家边村。
  群众思想之变:“你做我看”变“我们来干”。以前,“干部干,群众看”,群众不愿意参与。现在群众当主角,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今年上半年十堰当地群众投资投劳参与的公益项目1.2万件,“项目建不建,农民说了算”,“项目行不行,农民出来评”。
“村”光灿烂看十堰
如今的十堰已绘制出一幅

村美、民乐、产业兴的崭新画卷

做好“六件事”

和美乡村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