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滔滔汉水孕育了古村古渡

汉江水运发达时期,沿岸一些占据地理优势的要地出现了码头、渡口,随着物资、人员聚集,古镇、古村应运而生。在郧阳区胡家营镇冻青沟村、张湾区黄龙镇黄龙滩村,以供奉水神杨泗将军为主的杨泗庙、水府庙等遗址,承载着许多历史的记忆,印证了汉江水运曾有过的辉煌。

冻青沟杨泗庙 见证千年古渡昔日繁荣

郧阳区胡家营镇冻青沟村紧邻汉江的杨泗庙见证了这处码头昔日的繁荣。

郧阳区胡家营镇冻青沟村,一座新建牌楼下,几条船静静地停泊在江边,细浪拍打着船底,声声诉说“千年古渡,冻青码头”的悠久历史。临江公路右侧的一座小山顶上,一座杨泗庙坐落于草木之中。

绕过看似独立的小山,才发现其与背后的绵延山脉相连。顺着山脊上的一条小路,来到杨泗庙前,一幅山水长卷映入眼帘:汉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开阔的江面上绿意盈盈、波澜不兴,两岸星星点点散落着民居、渡船;南岸,该村一条河流与汉江交汇处的桥上,时有车辆轰隆而过,把人从梦境拉回现实,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转身走进杨泗庙。这里为三开间单进天井院布局,庙宇空间由正殿、拜殿、两侧连廊及天井院组成,高耸的屋顶拔高了纵向的使用空间,又增添了一份神圣的意蕴。抬头仰望,其主殿主梁记为“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岁次丙子桂月吉日,何先甲建修正殿三间,合社捐修,拜殿三间。”

村子里,何姓为大姓。梁记所提的何先甲,即是当地何氏家族迁郧九世祖何中兴。历史上,何氏家族奉行先人“耕读传家”古训,家大业大,人才辈出。冻青沟物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很好的栖居之地,同时该村紧邻当时重要的航运通道汉江,繁盛的航运贸易为何氏族人经商提供了许多契机。

上游秦巴山区盛产的生漆、木材、苎麻及各种药材,中游南阳、襄阳的粮食、桐油及皮油等,吸引着各地商贾。他们在冻青沟设立商号,互易有无,码头也成为沿河两岸以至于汉江上下游地区的商品转运集散地。

“汉江千道湾,湾湾有险滩。船在江中行,如过鬼门关。”以前的汉江航道礁石纵横,流沙多变,湾道多、险滩多,行船风险极大。古渡口到杨泗庙之间的悬崖峭壁间,有“百步梯”通行。在汉江水运繁忙的年代,过往船只停靠冻青沟码头,都到杨泗庙祭祀水神杨泗,以求水神保佑一帆风顺。

黄龙滩水府庙 记录“小汉口”高光时刻

在斑驳的黄龙滩水府庙碑刻上,依稀可见“乾隆四十五年”等字样。

傍晚,金色夕阳洒落在张湾区黄龙镇黄龙滩村。柔软的光影和硬朗的建筑交叠,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在无言诉说着这方土地的沧桑与厚重。

黄龙滩凭借临近堵河之优势,占据通竹房、连郧阳之便利,借水稳地坦之条件,成为堵河航运的重要中转集散之地。至乾隆盛世,这里逐步走向繁荣,商铺云集。当地老人关于水府庙的记忆,以及2015年发现的水府庙碑刻,便是当地曾经风光无两的最好佐证。

石碑出土于该村修建的思源广场,位于河街中码头,正是老人记忆中的水府庙旧址。抹去浮尘,仔细研读确认,碑文为《重建水府庙碑序》,主要记载水府庙的重建过程和捐款事项。

较为清晰且重要的文字有“郧阳府郧县黄龙镇分司加一级熊象璨,水府庙乃黄龙古刹也,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等。根据这些文字可以断定,该水府庙历史悠久,后由官方、商号、商人共同捐资重建。

几年前,该村年近九旬的余策庆老人回忆,水府庙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辕门在前,院落居中,两边厢房,后为正殿三间,耳房位于两侧,正殿供奉水神杨泗爷。水府庙重修于乾隆年间盛世,这个时期恰好也是黄龙滩村的高光时刻。

清初,郧阳山区鼓励垦荒耕作,大批外地移民蜂拥而至,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发展,汉江、堵河流域人口流动加快,航运贸易逐渐繁荣。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郧阳府移江峪塘巡检司于黄龙镇,派驻官员加强此地军事、治安管理,为这处“小汉口”的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黄龙古镇的雏形,也正是在那时形成。武昌、黄州及山西、陕西、江西四省五地会馆聚集于此,便是最好的证明。

水上航行最怕有风有雨,黄龙滩的商号、船帮在行船前、到达码头后,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到水府庙、水仙宫、杨泗庙等祭祀场所,向神灵祈求保佑航运的安全顺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龙滩水府庙遭拆毁,只余遗址。

链接

杨泗传说由湖南传至汉江沿岸

水神杨泗传说广泛存在于湖南、湖北、甘肃、贵州等多个省份,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

关于杨泗的来历说法,各地不同。认为杨泗原本是南宋洞庭湖水上义军杨幺的“洞庭说”起源较早,较接近历史真实,更被专家认可。

相传杨幺是湖南人,幼读私塾,辍学后在商船上做佣工糊口。南宋初年,钟相起事,杨幺响应。钟相逝世后,杨幺率部利用洞庭湖宽阔的水面继续战斗,势力最大时,席卷洞庭湖区7州19县,拥众20万人。南宋多次遣使招降,被杨幺严拒。后杨幺被岳家军名将牛皋所获。

他死后,变成众人敬奉的水神。洞庭洞流域有许多庙内主供杨泗,仅洞庭湖北湘阴县,就曾有30余家将军庙。《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洞庭湖区)各船户最信奉杨泗将军,公立庙,各船开到,例必至庙敬之。”

湖南作为杨泗传说发源地,到明清时,随着汉江水上交通的发达与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出现,杨泗传说随船工和移民上溯汉江,传到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沿江沿河口岸。到了晚清,湖南的这一传说还南越五岭传到广州等地。

世易时移,如今民间关于杨泗祭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都已消失。没有改变的是以水为生的人们对河流、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之情。

(作者:韩玉砚 余雪成 李秀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