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五共”融合促乡村振兴

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是全区第一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2022年黄畈村四组78户村民同心合力、共谋共建,仅花费6.9万元就建起长39.5米、宽5.5米的同心桥,实现花小钱办大事,方便群众出行,助力乡村发展。

听民声,共谋急盼事

黄畈村四组的马家河沟距主干道郧白路约100米,河道宽30余米,给附近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群众一直盼望可以在此架一座桥。

盼生产便捷。黄畈村四组共有耕地约400亩分布在马家河沟两侧,其中河沟西侧100余亩,东侧近300亩,因河沟阻断,村民日常耕作需沿农田小道绕行近1公里,车辆需从其他组的机耕路绕行近1小时,肩挑背扛上山耕作是常态,不少村民因耕作不便选择外出务工,导致部分土地出现撂荒现象。

盼道路安全。因马家河沟造成断头路,黄畈村四组部分通组公路未硬化,入户路坡坎较多。马家河沟沿线小路狭窄,仅能供一人通过,每逢下雨天气,小路泥泞湿滑,稍有不慎便可能滑入河道,遇到雨季汛期河沟涨水,部分路段还会被淹没,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盼邻里亲近。黄畈村四组由原康家湾、卢家梁、黑沟三个生产队合并而成,一道河沟将78户村民分成两半,河沟西侧共有38户143名村民,河沟东侧有40户160名村民,自然地理隔断阻碍了村民们走村串户、日常交流,也在群众心里拉起了一道坎,串门不过河成了大家的默契。村干部日常入户走访、共商村级事务也费时费力,同一件事情大多要在河东河西开两场场院会,部分村民笑称“桥都没架起来,其他事情免谈。”部分群众工作推进因此受阻。

聚民力,共建同心桥

2022年党员干部下基层实践活动中,在马家河沟修建桥梁成为了村民们反响最强烈的民生实事。黄畈村“两委”转变工作思路,运用共同缔造方法,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力量,共商共建共享,架起联通两岸的同心桥。

因地制宜谋方案。退役军人唐时国曾组织段富军、高国忠等12位村民自发修建了两个长约30立方米的桥墩,但因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没有明确方案而搁置。2022年8月起,村委委员高国军东奔西走,邀请中铁十四局桥梁专家实地勘察、郧阳区水利和湖泊局业务骨干现场指导,综合专家意见、群民需求、地方实际等,自主绘制同心桥图纸,拟定建设方案,节省设计费用3万元。先后召开场院会5次,最终村民一致同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设板式桥,预计建成后承重力达150吨,严格遵守生态环保要求,坚决不破坏护岸、河床,统一回收处理建设垃圾,不污染水质,不破坏环境。

多方筹措聚资金。按照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拿一点、村民出一点模式,变“等资金上门”为“上门要资金”,拓宽筹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抢抓全区共同缔造试点村政策机遇,积极申请“以奖代补”政策资金支持,交通局根据《农村公路桥梁建设计划》相关规定,承诺建成后每米补贴15000元;巧借护岸治理东风,向黄畈河治理单位硕泽建设公司寻求支持,争取到价值10000元的护岸治理剩余石料、水泥等物资和5000元资金;经协商同意,将村集体经济中茶园收益的50000元拿出来支持桥梁建设;村民主动出资,共计4000元。

投工投劳建新桥。“自己的桥自己建才放心,自己的活自己干更有劲。”黄畈村组建自己的施工队承担桥梁建设工作,其他村民得闲也主动帮忙,虽然累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村民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在河岸和山脚搬运可用的石头,拿出家里闲置的木材修建道路护栏。2023年5月桥梁竣工,村民共同取名“同心桥”。

促民惠,共享好生活

架起同心桥实现了黄畈村民几十年来的愿望,方便村民出行,改善人居环境,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环境更美好。村民杨德忠捐赠自家闲置磨盘,改造成为“马家河同心桥”石碑立在桥头,记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乡村故事,极具乡村特色的地标建筑让“同心桥”成为附近知名打卡地。黄畈村借建桥机会找短板、补空缺,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对全村通组道路进行硬化,公共区域由保洁员定时打扫,路面扬尘减少,彻底告别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局面,村级道路硬化率达到90%,改造群众饮水管网1200米,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4个。

产业更发达。同心桥极大改善了耕作出行条件,将四组105亩茶园承包给茶商,村集体每年收益承包费10000元,茶园基地年产茗茶600斤,尖茶2000斤,产值30万元,带动40余名村民就业,户均增收3500元。道路条件改善也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全村年发展香菇10万棒,袜业车间120台袜机正常运行,35人在家门口就业,平均增收2700元。

人心更和善。建设同心桥时,全员上阵,有力气的负责运石料、填沙土,力气小的就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化解出行难题,同心桥建成时,村民唐时国买了两箱礼炮庆祝,村民王兴娥拿出两箱啤酒感谢大家。同心桥统一了村民思想,凝聚了人心,人人把村里的事当事业干,把村里的事当自己的事办,2022年以来未出现赴京、省、市、区上访现象,把纠纷化解在村组内,把人才留在乡村内,把群众凝聚在党旗下,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集民智,共创美乡村

黄畈村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充分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汇集民智,由村民主导积极推动乡村建设。

改共享厕所。乡村建设遇到问题时多想办法,思路一变天地宽,凡事多想一层,事事多干一点。在推进厕所革命时,黄畈村与村民共商共议,由村“两委”出资、村民提供场地和物料,把村民路边单体户厕改造升级成为公厕,既减少村民的清洁维护压力,又为往来游客提供了方便,实现村委少出钱、村民享新厕双赢。

修便民市场。乡村建设不应千篇一律,按照模板建设只会失去村庄特色,群众需求才是第一标准。黄畈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有一块集体用地,因靠近郧白路,村民习惯在此搭车卖菜,久而久之成为菜农集聚地。村“两委”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根据群众意愿,修建遮阳棚,清理野草地,把露天空地建设成为小型农贸市场,为300余户村民提供躲风避雨的场所,每年交易总值约5万元。

促垃圾分类。黄畈村组织文艺演出向群众宣讲垃圾污染的危害性、推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运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日用品机制,把垃圾分类与积分超市相结合,引导村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培养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降低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