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旱地改水田成效初显 秋粮丰收助力端稳饭碗

初冬时节,行走在十堰市郧阳区的提质改造(旱地改水田)示范区,收割机带着隆隆的轰鸣声,在稻田里来回忙碌,黄澄澄的稻谷从仓门倾泻而下,源源不断地被送上运粮车,南水北调水源区到处是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说起今年的秋收,种植合作社的龚传正打开了话匣子,“合作社今年种植了100多亩水稻,现在已收获了80多亩,归仓近4万斤稻谷。”龚传正随手抓起一把稻谷,满脸笑意。

近年来,郧阳区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下力气实施旱地改水田工程,并支持种粮大户、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机械化种植。龚传正看到规模化种粮的广阔前景,毅然转型一次投资30多万元购进插秧机、耕地机、收割机等全套机械设备,过去需要20天左右的收割期,现在仅需7-8天就颗粒归仓了。

郧阳区以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时代担当,滋润了京津冀豫大地。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好耕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他们经过多年探索寻找到一条有效的解决之道。那就是以补足耕地数量和提质改造耕地(将旱地改造成为水田)的方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既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经济建设合理用地需求,支持重点建设落地的有力举措。

2022年经过十堰市、郧阳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认真调研,决定在郧阳区杨溪铺镇田龙村、白桑关镇李家河村、孟家河村、谭家湾镇五道岭村、胡家营镇两河口村实施“旱地改水田”土地治理。

郧阳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解决过去土地整治中的散、杂、抗灾害能力弱的问题,在这次的旱改水项目中,综合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通过高标准的提质改造,将零散、低效的旱地整合治理为连片、土壤肥沃且适合水稻生长的水田,并且能长期高效使用。

为做好旱地改水田项目,郧阳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专班,严把勘测规划、施工监管,施工质量、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设计标准落地。谭家湾镇五道岭村旱改水项目区原来是杂草丛生、石头满山的黑石窖,不通水电,项目组就拉来发电机、从后山铺设2000多米水管进行旱改水作业。经过6个月的提质改造,谭家湾镇五道岭村平整土地5.6574公顷,净增水田4.2193公顷;新建农渠947.17米, 蓄水坑塘1座,排水沟741.99米;新建3.5米宽水泥路1006.33米,新建2m高挡土墙663.27米,新建晒谷场1座。

白桑关镇李家河村旱改水项目区原来道路荒废、沟渠老化,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在实施改造时对这块地重点修建了挡土墙保墒保肥,新修机耕道路、疏通水渠,确保这片水田“无雨不旱,有雨不涝”。白桑关镇李家河村平整土地4.0345公顷,净增水田3.2764公顷;新建农渠 1402.97米,修复农渠 470.93米, 新建溢流坝1座;新建3.5米宽水泥路528.28米,新建2米高挡土墙134.69米。

据了解,2022年郧阳区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面积约200亩,惠及5个乡镇群众2000多人。经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修复灌溉和排水渠,初步实现“荒地变良田,旱涝保丰收”目标,为发展生态农业,振兴乡村经济,带动本地农民就业打下基础,让我们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靠。

放眼望去,随着“旱改水”提质改造项目的实施,一片片荒山变成一块块方田,一台台农机轰隆隆作响,一颗颗种子破土而出,一片片稻穗拔节生长,排灌沟纵横交错,机耕路四通八达,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管理,一幅美丽的生态田园画卷正徐徐展现。

(作者:石义荣 刘晓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